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探析
課程思政理念承載著知識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雙重意義,高校要想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必須要重視課程思政建設,深挖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工作貫穿到日常教學的全過程,發揮思政課程育人的功效,加強高校教師和學生的政治信仰,實現高等教育育人的價值。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除了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實力,還需要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還要具備設計、藝術、施工等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土木工程類專業課程設計時,要結合本專業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課程教學目標,找出土木工程類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合點,在增強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政治信仰。高校要將思政內涵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在教學內容中貫穿思政理念,同時要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使土木工程類專業的思想政治目標得到實現。
一、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融合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效
課程思政理念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一種創新,通過深挖高校課程中的思政因素和內涵,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通力合作開辟了新渠道,從而構建專業課程、綜合素養課程、思政課程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最優化。課程思政理念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教育滲透到高校各類課程中,利用課堂加強育人功效,擴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影響力。高校教師是否將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敗。土木工程類專業的教師必須要加強對課程思政理念的認識,積極組織教學實踐,深挖本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思政信仰,使學生在面對重大選擇時能夠正確的地判斷,幫助學生堅定政治立場,高校各類專業課程要與課程思政理念相結合,發揮育人的功效。
(二)實現高校教書與育人的結合
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的主陣地,培養的人才不光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過硬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具備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思想道德素質。德才兼備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課堂教學是傳播思政理念、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主渠道,將思政素養滲透到高校課堂,在“授業”和“解惑”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傳道”,實現高校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土木工程類專業的實踐性和專業性極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高校教師必須要有目的性地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效。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練就學生的專業技能,更應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人格,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塑造學生的責任意識,把專業課教育的境界盡可能擴大化,以崇高的理想和目標武裝青年學生的頭腦。高校應重視實踐性課程,讓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磨練學生的意志力,積累實踐經驗,深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三)加強教師和學生的政治信仰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是否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高校必須要重視專業課教師的政治信仰教育,讓教師從內心深處了解并認可馬克思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在我國課程思政建設中,必須要將專業課教師納入培養體系中,加深教師的政治信仰,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將思政理念培訓與教學能力、教學素養相結合,夯實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教育引領能力。堅定政治信仰,不光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簡單整合,而是要在內心深處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將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崇高價值的理想追求,將堅定的政治信仰轉變為高度的政治認同。專業課教師要在課程實踐中不斷地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做政治信仰的實踐者。同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傳遞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學生的政治信仰。
(四)將思政工作貫穿到教學全過程
高等院校的思政工作不應只停留在表面,從校領導、教職工到學生都應接受思政教育理念的洗禮,將思政工作貫穿到教學全過程,讓高校全體師生將思政教育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深挖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成為土木工程類專業教師重點思考的問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應用怎樣的教學方式,既能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思政教育,也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土木工程類專業屬于工科,主要是揭示自然科學規律,側重于客觀性教學,與其他人文社科類專業不同,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與土木工程類專業教學相融合成為難點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以思政工作為學生價值觀塑造點,以專業課程內容為立足點,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巧妙滲透思政知識,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價值觀。
二、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融合課程思政理念面臨的問題
(一)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脫離
土木專業課程隸屬于工科,專業性強、實踐性強、知識覆蓋范圍廣。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包括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巖土力學、工程地質學、土木工程概論、建筑施工技術等,在實際教學中側重于基礎專業知識的講解和運用,幫助學生識別、了解、運用復雜的工程性問題,學生能夠開發和使用相應的資源、技術、工具等。土木工程類專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難以與課程思政理念相融合,教師在課程設計時也難以挖掘思政內涵。土木工程類專業思政實踐經驗是有限的,教師沒有深刻認識到思政理念的重要性,在開展思政教學過程中難以將本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理念融合。一些教師只能脫離課程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在課程教學中“生拉硬拽”講解思政內容,導致課程內容不符合教學實踐,甚至影響專業課的學習。學生并沒有了解課程思政理念的深層內涵,反而產生了厭煩心理。
(二)對課程思政建設不夠重視
目前,課程思政理念還處在探索階段,高校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課程思政建設不夠重視。一些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認識性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穿插一些思政內容,并沒有對思政內涵進行深入講解,學生沒有得到深層次的教育,無法發揮出思政教育的價值與意義。高校在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考核時,側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沒有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進行評價,導致教師和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土木工程類專業的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重心仍是放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講解上,專業課教師認為只需要把專業課程講好就可以了,思政內容應由專業的思政教師傳授,自己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義務和責任。
(三)學生對課程思政缺乏認同感
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實踐性強、專業性強、知識覆蓋面廣,學生的課業壓力很大,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難以分出精力系統地學習課程思政理念。對于專業的思政課程,因為有專門的考核和檢測,學生即使為了考試也必須學習。但是土木工程類專業,學生一心只想學好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取得好的成績,并沒有認真思考課程思政的相關知識,并沒有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的遠大理想結合,對本專業的重要價值認識不足,學生對課程思政理念缺乏認同感。對于教師安排的學習課程和學習任務,態度不端正,學習不夠認真。學生對教師在專業課堂中滲透的思政知識不以為然,覺得和專業課學習沒有多大關系,不認可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配合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工作。
(四)學生缺乏基本的課程實踐精神
談到土木工程類專業,很多人會聯想到搬磚、攪拌水泥、刮大墻等,簡直就是又苦又累又不掙錢的代名詞,學生不愿意從事勞累的工作。學生雖然經過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也不愿意進行課程實踐,大部分學生存在怕苦、怕累的心理,不愿意扎根一線從事重體力勞動。學生缺乏實踐鍛煉,就難以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學生無法對知識進行內化和吸收,學生學習就好像是“紙上談兵”,在圖紙上設計出多么偉大的工程,但只停留在理論層面,理論與實踐難以融合,偉大的工程永遠無法問世。當學生好不容易克服心理落差參與實踐活動時,就好像是魚兒離開了水,每一步都需要教師的指導和推進,學生普遍缺乏團隊精神和創新精神,局限于原有的框架體系中不愿意嘗試突破。
三、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策略探析
(一)將思政內涵融入教學過程
要保障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順利進行,必須要將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將思政內涵融入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課程思政理念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在課程設計時根據土木工程類專業的課程特點和思政內涵進行有針對性地備課,比如可以拓展我國在土木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我國的基礎建設,分析知名建筑體現的建筑理念和藝術價值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土木工程專業的魅力。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展示建筑的力學結構、設計原理、施工技術等,激發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興趣。但是在講課的過程中要以專業知識為主,將思政知識與專業知識連接起來,采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思政內涵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吸收思政內涵,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
(二)在教學內容中貫徹思政理念
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武裝青年學生的頭腦,在高校日常教學過程中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高校必須要重視課程思政的核心地位,在日常教學內容中貫徹思政理念,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強化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教師要在土木工程類專業課程中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打破工科專業和思政課程的壁壘,將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融入教學內容中,以課堂為載體,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堅定的政治信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教師在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時,從多角度深挖思政內涵,可以從歷史學、建筑學、文化學等角度對建筑工藝、建筑作品、建筑理念進行講解,從歷史發展的源頭,到經歷過的輝煌與挫折,再到未來的發展走向,強化學生的責任感,詢問學生是否愿意融入這歷史長河中,成為建筑理念傳承的一份子,是否愿意將這些古老的建筑理念運用到如今的建筑設計中,讓它們重新煥發光芒。
(三)以課程思政理念引領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單獨的課程,而是一項系統而又漫長的偉大工程。從課程思政理念出發,與土木工程類專業的教學目標相融合,深化課程思政理念的價值引領作用。首先要修正教學目標,轉變傳統以學生成績為主要教學目的的錯誤理念,增加素質性教學目標,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個人能力、道德素質、生活習慣等納入教學目標中,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還需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增加過程性目標。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不同,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通過過程引導,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過程中呈現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也要將學生的每一次進步都記錄下來,作為學生最終成績的一部分,教師應以全面發展的視角來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教師在教學目標設定時,要強調學生的素質培養,可以借助課程思政理念,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入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個人品格修養。
(四)加強課程思政理念的教學實踐
土木工程類專業作為實踐性和專業性都很強的學科,必須要加強教學實踐,才能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土木工程類專業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思政理念,增加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了解,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給予學生較大的學習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創作。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對于學生制作成功的作品,可以選擇帶走留個紀念,教師可以在實踐課上設置實踐項目,進行項目化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自由分組,最后根據學生項目的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進行投票,選出項目考核的前三名和參與獎,學生相應獲得不同的積分,積分可以選擇兌換禮品或者轉換為最終考核成績。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引導自覺接受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大膽實踐,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等。
四、結語
課程思政理念摒棄了傳統思政教育課程的局限性,實現了高等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結合,加強了學生的政治信仰,最大程度上擴大了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功效。但課程思政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高校對其重要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在土木工程類專業融合課程思政理念的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問題,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脫離、對課程思政建設不夠重視、學生對課程思政理念缺乏認同感、學生缺乏基本的課程實踐精神等。因此,高校必須要從課程思政理念出發,將課程思政理念與土木工程類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中貫徹思政理念,以課程思政理念引領教學目標,將思政內涵融入教學過程中,并不斷加強課程思政理念的教學實踐,加快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進程。
本文來源:《人生與伴侶》http://www.datahack-il.com/w/xf/31052.html